《官称衙署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环保阅读huanbaoxiehui.com
转运使
唐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。首见于唐,是主管漕运的使职,后与盐铁使合并为盐铁转运使。
唐代建都长安,因关中地狭,产粮不敷食用,需仰给于盛产粮食的江淮。唐初,洛阳以东租粟先输纳洛阳含嘉仓,然后转运至长安以充太仓。其时中央职官较少,禄禀不多。每年转运一二十万石便足。唐高宗以后,官员激增,加以军需民食,漕运成为迫切问题,于是有设专使以负责漕运的必要。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),以李杰为陕州水陆发运使,此为专门设使之始。开元二年(714),又以李杰为河南水陆发运使,改进洛阳至长安间的运输。以后河南尹常带此使,直到元和六年(811)始废。开元二十二年,以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,并增置副使。耀卿改进自江淮直至长安的全线漕运方法,变过去由江南租船直达洛阳的旷年长运法为沿线置仓、节级搬运法,以避免因江、淮、汴、河、洛水情不同而导致的船舶停滞和沉船损失;又改进黄河上的三门峡运道,于三门峡东西各置粮仓,凿三门北山十八里为陆运以避滩险,缩短了洛阳、陕州(今河南三门峡市西)间的陆运路程,使漕运量激增,基本解决了关中缺粮问题。自裴耀卿为使后,江淮转运使遂为常设使职。
安史之乱后,北方遭到战事破坏,社会生产衰落,不少藩镇赋税不再上缴,朝廷财政几乎全恃江淮赋税盐利来支持,江淮转运更为重要。唐代宗时刘晏为盐铁、转运二使,又在裴耀卿任江淮转运使时所采诸法的基础上改进漕运,增设和改建沿线转运仓,以盐利作漕运经费,雇用专门漕卒,建造适合各段水情的船只,节级转运,岁转粟一百十一万石,无升斗沉溺,运输量又大大提高。自刘晏后,盐铁、转运逐渐合为一使,称盐铁转运使。继任者皆循刘晏之法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闻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环保阅读huanbaoxiehui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