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古城
丽江史话
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,地处云贵高原,是纳西、白、傈僳、彝、普米、壮、回等民族的聚集地。因金沙江流经其境,“金生丽水”,故名丽江。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,早在10万年前,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——“丽江人”在这里活动。战国时期,丽江属秦国蜀郡,两汉置遂久县,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,宋时臣服大理国,到元朝至元八年(公元1217年),设丽江宣慰司,始称丽江。明代设丽江军民府,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,民国时期设丽江县。
丽江古城依山而建,街铺五花石,房屋青砖灰瓦,木架结构,庭院花香鸟鸣。主街傍河,小巷临渠,门前即桥,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。“家家流水,户户垂柳”的诗情画意,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。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,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土司姓木,“木”字外边再加个“口”字就成了“困”字,木家因此就不能兴旺发达,所以丽江古城没有修筑城墙。
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都绚丽多彩。在晚唐时期,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,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,称为“东巴经”,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。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司的纳西古乐,典雅、洁纯、空灵,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“活化石”。
丽江古城
丽江古城的纳西名字为“谷本”,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。它的汉语本名叫“大研镇”,由于古镇的形状酷似一方硕大的石砚,所以“研”字一般解释为“砚”。大研古镇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、最具民族风格、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。城内街道密如蛛网,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。古城以“三山为屏”,背靠狮子山,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,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,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,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。古城又以三河穿城,获得了“高原姑苏”、“东方威尼斯”的美称。来自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,在城内又分成无数支流,穿街绕巷,入墙过屋,形成“家家泉水,处处垂柳”的高原水乡风貌。
古城民居
古城内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。在平面、布局、结构、造型方面,既有古代中原建筑的特点,也有与白族民居相似之处,形成纳西族民居的特有风格。民居一般为两层,以土木结构为主,非常重视门楼、照壁、门窗、地板、梁坊的装饰,庭院多种花植树,颇富情趣。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是用去皮圆木一层层叠积构筑起来的,如果去除屋顶,从上往下看,整座房屋结构如同一个“井”字,因此被称为井干式民居,也有人称为木楞房或垛木房。这种古老的传统民居在今是的丽江古城却不太容易看到,原来城里人有钱了,从明朝以来就陆续请汉族工匠建造新房子。这些工匠虽然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住宅形式,但由于当地人与藏、白族间的友好交往,不允也受其影响,因而这里的民居建筑呈现三族一体的特殊风格。古城中最典型的民居布局为白族的“三坊一照壁”,这是由三个三开间的两层楼房围成的三合院,并在另一侧立一堵大影壁的形式。屋顶采用汉族的悬山及腰檐。悬山式屋顶的面积大于房体,从下往上仰视,可以见到屋檐内的木结构;腰檐则是一楼与二楼之间另外设置的一层屋檐,由于遮住了二楼的下半部,易让人产生楼下高于楼上的错觉,使整体建筑看起来较为稳定。还有许多的民居在两层楼都设有廊子,这是学自于藏族的形式。由于过去纳西人称藏人为“蛮”,所以这种楼房也就被称为“蛮搂”。
除了典型的“三坊一照壁”之外,由于受限于经济因素,许多民居虽按照这种格局,但少建了一坊或二坊,并在缺少房屋的地方以土墙围住,称为“一坊房”或“二坊房”。其他的民居形式还有“四合同”及“两重院”,不过这些都是富商、官家的建筑,目前已不多见。
在各类型的民居中,正房均为三开间,中间一开间较大,是专供起居、待客的堂屋;左边的开间为长辈住屋;右边则为儿媳卧房;楼上一般为贮藏室或佛堂。左右两侧稍低的厢房底层通常为厨房、畜圈;楼上则用来贮存饲料,也有的作为卧室。各房前的外廊及院落则为一家人闲暇休息时不可缺少的地方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洞中避难所》《桃花山刘家修仙传》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》《从流浪地球开始的位面战争》【翠微居】《锦宫春暖》《云朵和山先生》《斗罗:七杀惊绝世》《年代:我有一扇两界门》《希腊:宙斯让我做天后?》
环保阅读【huanbaoxiehui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历史的沉思——亚非奇迹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